太热了!河南农户:40多年没见过这么旱的天 有农户井水灌溉近一个月已经产生两千多元的电费!

temi (3) 2025-08-06 19:36:10

太热了!河南农户:40多年没见过这么旱的天 有农户井水灌溉近一个月已经产生两千多元的电费! (https://www.astrots.cn/) temi 第1张

河南农户:40多年没见过这么旱的天

  【河南农户:40多年没见过这么旱的天】近日,河南干旱天气再次引起关注。据河南省气象局监测,豫东、豫南地区成为重灾区,周口、驻马店、漯河等地连续30余天无有效降雨,部分站点最高气温突破43℃。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数据显示,截至8月2日,全省农作物受旱面积达163万亩,其中严重受旱39.8万亩,41%的气象监测站点达到重度干旱等级,驻马店、周口局部站点甚至出现特旱。据报道,周口市淮阳区的农户称因为干旱高温,现在作物只能用井水灌溉,井水灌溉近一个月已经产生两千多元的电费且无法降地“浇透”。有农户表示,四十多年没见过这么旱的天。针对当前旱情,省财政紧急下拨2000万元抗旱资金。现金预拨中央1亿元“一喷多促”资金,下达6330万元抗旱资金,支持重点地区抗旱保秋。面对如此严峻的旱情,河南各地积极行动,采取多种措施抗旱保苗。周口市淮阳区从 6 月 20 日起,紧急从沙颍河调配 7900 万立方米水源,通过河渠水网精准灌溉;西华县利用沙河、颍河、贾鲁河三条主要河流与众多农业浇灌水渠相连的优势,在干旱时通过引水闸、提灌站等设施将河水引入水渠,方便农户抽水浇灌。对于地形受限、调水引水无法覆盖的区域,则通过打应急机井抽取地下水,以弥补浇灌用水不足。同时,当地倡导农户采用喷灌和滴灌等节水方式,节约用水,平稳度过旱情。8 月 1 日,河南省应急管理厅联合国家消防救援局河南机动队伍,出动 20 余人,携带大流量排水车、水泵等装备,前往周口市开展抗旱送水工作。​

  不少农户也在咬牙坚持,积极自救。商水县邓城镇鱼池沿村的种粮大户邱守先,流转了 1100 亩地。他表示,今年旱情前所未见,自己的玉米已经浇到第 8 遍水了。好在他的地属于高标准农田,还用上了水肥一体化的滴灌技术,目前玉米长势茂盛,产量基本有保障。然而,并非所有农户都有如此好的条件,大部分玉米地浇水频次和管护水平远不及邱守先的农田,农户们的担忧仍沉甸甸地压在心头。​

  河南此次严重旱情,让不少人回忆起历史上的大旱灾。1876 - 1879 年的丁戊奇荒,受灾地区以山西、河南等北方五省为主,河南灾情严重,受灾人数众多,因旱灾饿死、流亡者不计其数。当时,持续四年的旱灾加上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因素,如清政府财政支绌、农业技术落后、人地矛盾突出等,使得灾情雪上加霜。与之相比,如今的河南在面对旱灾时,虽然科技、水利设施等方面有了巨大进步,但旱灾带来的挑战依然不容小觑。​

  为何会出现如此极端的天气差异呢?气象专家表示,大气环流异常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。今年,副热带高压位置明显偏北,其控制范围从长江流域一路北推,甚至一度进入华北地区。这一异常变动使得本该位于江淮一带的主雨带也随之大幅北抬。河北等地恰好处于副热带高压的边缘位置,这里成为了水汽汇聚和对流爆发的绝佳区域,大量的水汽在此交汇,为强降雨提供了充足的条件,导致暴雨频繁且强度极大。而河南则不幸处于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区以南,在副高的沉降抑制作用下,空气下沉增温,对流发展极为困难,水汽难以凝结成雨,降水自然就变得十分稀少。​

  此外,台风路径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。进入 7 月以来,多个台风生成并向东南沿海靠近,但路径普遍偏东。大量水汽在浙江、福建甚至东海、台湾等海域就已被提前消耗,剩余的水汽在副高的引导下主要被带向北方主雨带,河南则处在水汽输送的边缘地带,难以获得充足的降水来源,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河南的干旱状况。​

  还有,北方干热气团的逐步扩张,也在推动雨带进一步北移。今年的华北、内蒙古中部气温高得离谱,热力条件反过来增强了地面气旋活动和对流强度,使雨带更集中于华北平原和太行山脉以北。同时这种干热气团也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南部湿润气流的深入,导致雨带无法有效向南延展。​

  这种局地极端差异的气象格局虽属阶段性,但反映出目前全球气候背景下区域性极端事件频率确有上升趋势。副热带高压的异常稳定、路径偏移,以及海温变化对台风路径的影响,都在改变以往我们对季风、降水的经验认知。这不仅加大了气象预测难度,也对防汛抗旱提出了更高要求。​

  此次河南旱灾,再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。一方面,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,极端天气事件愈发频繁,我们必须加强气象监测与预警,提升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;另一方面,要进一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,完善水利灌溉体系,推广节水灌溉技术,提高农业生产的抗灾能力。同时,农户们也需转变观念,积极采用现代化农业技术,增强应对自然灾害的底气。只有各方齐心协力,才能在未来面对类似灾害时,最大程度减少损失,守护好我们的 “饭碗”,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与发展,让农户们不再为干旱等天灾而忧心忡忡,重拾丰收的希望 。

THE EN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