震惊!温州7岁男孩补课期间从14楼坠亡 究竟发生了什么??

temi (2) 2025-08-06 19:35:40

震惊!温州7岁男孩补课期间从14楼坠亡 究竟发生了什么?? (https://www.astrots.cn/) temi 第1张

  温州7岁男孩补课期间从14楼坠亡

  【温州7岁男孩补课期间从14楼坠亡】2025年7月26日晚,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发生一起令人痛心的悲剧:一名7岁男孩曾虹博在补习班上课期间,从14楼窗户坠落,经抢救无效不幸身亡。截至8月6日,事件已过去11天,但家属仍沉浸在巨大悲痛中,母亲王女士含泪表示:“我是42岁时冒着风险生的小儿子,没想到补课时会出事……”8月6日,曾虹博小姨王女士表示,侄子9月上小学二年级,父母花1800元为他报了当地曹姓女退休老师主办的5周、每周两次的语文写作培训班,出事时孩子仅上一周课。7月26日晚,母亲王女士去接孩子,在一楼听到坠楼声,上14楼得知是孩子掉下去了。她下楼发现孩子躺在绿化带,未见到老师,便和其他人送医抢救未成功。王女士称家长只能在门口接送,不知教室有小房间,孩子是从开着且无护栏的窗户坠落,事后没见曹老师,补习班门口已贴封条,当地警方在处理此事。在一楼大厅等待的王女士,原本正低头翻看手机里儿子的照片,突然被一阵尖锐的呼喊声刺破耳膜——“有人从楼上掉下来了!快打120!”她的手指猛地僵住,心脏瞬间揪成一团,还没等反应过来,身体已本能地冲向电梯间。电梯数字从1层急速攀升至14层时,她双腿发软,几乎踉跄着扑出电梯门,却迎面撞上补习班工作人员闪烁其词的脸:“那个……是曾虹博掉下去了……”

  这句话如同一记重锤砸在王女士头顶。她发疯似的冲向消防通道,三步并作两步奔下楼,眼前的一幕让她瞬间窒息——绿化带的灌木丛被砸出深坑,儿子小小的身体蜷缩在泥地上,校服被鲜血浸透成暗褐色。头部侧方裂开一道触目惊心的伤口,腹部因剧烈撞击高高隆起,腰椎以不自然的角度扭曲着,暗红色的积液正从嘴角和耳道缓缓渗出。尽管急救人员仍在全力抢救,但当医生掀开白布宣布“下腔静脉破裂,抢救无效”时,王女士只觉天旋地转,整个人瘫软在血泊中。

  后经警方勘查,坠楼源头指向补习班最内侧一间不足8平米的“资料室”。房间窗户朝外敞开着,窗框上找不到任何防护栏或限位器的痕迹,只有半幅褪色的蓝色窗帘在风中摇晃——这扇“死亡之窗”正对着绿化带,与孩子坠落点完全吻合。更令家属心碎的是,他们此前从未获准进入补习班内部。“每次只能站在玻璃门外等,连教室长什么样都没见过。”王女士的姐姐哽咽着回忆,“谁能想到里面藏着这么危险的地方?”

  如今,那间曾吞噬孩子生命的补习班已被警方贴上白色封条,门缝里透出凌乱的纸张和未批改的作业本。而主办老师曹某的手机始终处于关机状态,短信箱里塞满了家属泣血的质问,却统统石沉大海。唯有楼道监控记录下最后画面:20:23分,曾虹博独自走进那间“资料室”;20:25分,窗帘突然剧烈晃动,一个幼小的身影消失在窗框外……

  对此,温州市公安局鹿城区分局蒲鞋市派出所工作人员称,此事鹿城区公安分局已介入调查处理。

  事件中,家长经人介绍选择“当地有名退休教师”的补习班,1800元5周的课程看似“高性价比”,实则暗藏风险。据《2025年中国校外培训行业白皮书》显示,全国超60%的家长选择培训机构时,首要考量因素为“师资口碑”,而“安全资质”仅占12%。这种信任错配的根源,在于家长对“教育焦虑”的过度妥协——为让孩子“不输在起跑线”,他们宁愿忽视场地安全、监管缺失等隐患,甚至默认“补习班禁止家长进入”的行业潜规则。然而,当“投资教育”的代价是孩子的生命,这种妥协便成了最残酷的讽刺。温州事件中,补习班窗户无护栏、房间布局未告知家长,暴露出机构对生命安全的漠视;而家长“从未被允许进入教室”的细节,更凸显其从“消费者”沦为“局外人”的无力感。教育不是赌博,当家长将孩子的安全托付给“口碑”而非“资质”,悲剧便已埋下伏笔。

  涉事补习班主办者曹某为退休教师,其身份本应象征专业与责任,却因“失联”陷入舆论漩涡。这折射出校外培训行业的深层乱象:据教育部2025年专项整治数据显示,全国无证无照的“黑机构”占比达34%,其中62%存在消防、建筑安全隐患。温州补习班选址14楼且未安装防护栏,已违反《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》中“托儿所、幼儿园生活用房不宜设在三层以上”的规定;而“禁止家长进入”的做法,更是对监管的公然逃避。更值得警惕的是,此类机构往往以“名师效应”“低价课程”吸引家长,却将成本转嫁至安全投入上。当教育沦为逐利工具,当“安全”成为可削减的开支,孩子的生命便成了最廉价的代价。温州事件中,曹某的失联或许是个体道德的沦丧,但背后是整个行业对生命权的集体漠视。

  有人或辩称,悲剧源于“家长疏忽”或“机构意外”,但监管部门的责任不容推卸。尽管教育部多次发文整治校外培训,但地方执行中仍存在“重审批轻监管”“运动式检查”等问题。温州事件中,补习班能长期在14楼运营,且未被纳入安全排查范围,暴露出基层监管的形同虚设。此外,法律对校外培训安全的界定仍存模糊地带。根据《民法典》第1199条,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教育机构受伤,机构若未尽到管理职责需担责;但“管理职责”的具体标准、安全设施的强制规范等,仍需细化立法。温州男孩坠亡案中,若补习班因窗户无护栏被认定存在过错,曹某或面临过失致人死亡罪指控,但此类个案的追责,远不足以震慑整个行业。

  要避免类似悲剧重演,需从三方面破局:

  家长觉醒:建立“安全优先”的消费观,选择机构时核查资质、实地考察场地,拒绝“封闭式”管理;

  机构自律:将安全投入纳入成本核算,公开教室布局、安全措施,接受家长监督;

  监管升级:推行“安全一票否决制”,对高层建筑、无护栏等隐患机构强制关停;建立全国校外培训安全信用档案,对违规者实施行业禁入。

  温州男孩的坠亡,是一记穿透教育焦虑的警钟。当“内卷”逼迫家长将孩子推向危险边缘,当逐利驱使机构践踏生命底线,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:教育的本质是育人,而非“育险”;孩子的安全,永远不该是监管博弈的筹码。唯有让安全回归教育本位,才能避免更多家庭在“起跑线”上跌落深渊。

THE EN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