另辟蹊径!千万考公大军 要去海外卷了 出现跨越国界的“上岸”潮!

temi (2) 2025-08-06 19:34:59

另辟蹊径!千万考公大军 要去海外卷了 出现跨越国界的“上岸”潮! (https://www.astrots.cn/) temi 第1张

千万考公大军 要去海外卷了

  【千万考公大军 要去海外卷了】近日,一则“341.6万人报名国考”的数据将中国考公热推向新高度。与此同时,一场另类的“全球巡考”正在悄然兴起:从温哥华市政厅到新加坡组屋管理局,从日本茨城县政府到奥地利哈尔施塔特旅游局,中国留学生的简历正涌向世界各地的公务员招聘系统。这场跨越国界的“上岸”潮,既折射出当代青年对稳定生活的集体渴望,也撕开了全球化时代职业选择的复杂图景。“十年前大专生能报的岗位,现在要求研究生起步。”北京某公考培训机构负责人透露,2025年国考平均竞争比达86:1,某省省考单岗位竞争更创下1:1027的纪录。这种“千军万马过独木桥”的盛况,源于多重压力的叠加:2024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1179万,叠加经济下行压力,公务员岗位因其稳定性、福利保障和社会地位,成为青年眼中的“避风港”。“我考了三年,进面两次,最后被关系户挤掉。”28岁的山东考生李明的话,道出了无数考公人的心酸。这种焦虑催生出庞大的“考公经济”——某在线教育平台数据显示,2025年考公培训市场规模突破200亿元,一线城市考生人均花费超5万元。当国内赛道日益拥挤,部分青年开始将目光投向海外。近五年,中国学生申请海外公务员岗位的数量以每年20%的速度增长。加拿大2024年有超500名中国留学生申请公务员职位,同比激增30%;日本2023年通过国家公务员考试的外国籍人士中,83人为中国人;新加坡虽仅招聘300个行政岗位,仍有10名中国留学生成功“上岸”。这场浪潮的兴起,离不开部分国家主动放宽政策限制。日本部分地区取消公务员考试的国籍限制,奥地利哈尔施塔特因旅游发展需求引入中文人才,澳洲昆士兰州通过管培生项目引进应届毕业生。对留学生而言,海外公务员不仅是职业选择,更是一种“身份策略”:在澳洲,硕士毕业后通过公职可获稳定签证,积累经验后有望申请绿卡;在奥地利,“红白红卡+”为留学生提供长期发展保障。

  “国内考公是‘千军万马’,海外是‘曲线救国’。”在加拿大上岸的河北男生Astro坦言,他原本在私企工作,长期加班导致颈椎病,考公是为“换个活法”。凭借丰富的组织经验和流利的英语,他通过简历筛选、笔试和10分钟英语面试,成功入职BC省政府。

  尽管海外“上岸”看似光鲜,但现实远比想象复杂。稳定性存疑。发达国家公务员的“铁饭碗”含金量远低于国内。美国90%公务员为合同制,可能因项目结束被解雇;日本2000年后推行“地方公务员灵活雇佣制度”,允许短期合同雇佣;欧洲多国打破“终身任职”传统,澳大利亚、加拿大实行“绩效合同制”,末位淘汰成常态。新加坡公务员系统2024年裁员率达3.2%,远高于国内体制内0.5%的淘汰率。隐性门槛高筑。语言与文化壁垒是最大挑战。在奥地利哈尔施塔特旅游局工作的王悦透露,面试包含三轮方言测试,入职后需参与社区文化课程:“有次因没听懂同事俚语,把‘紧急会议’听成‘咖啡时间’,差点酿成事故。”日本JET项目要求参与者每年提交50页社区融入报告,澳大利亚州政府管培生需完成300小时志愿服务。待遇未必优渥。加拿大公务员平均年薪约5.2万加元,低于全国平均水平;英国公务员因薪资低下多次罢工,2024年起薪仅2.8万英镑,不足医生起薪的1/3。在温哥华,公务员月薪4000加元扣除房租、交通后所剩无几,网友调侃“温哥华治好了颈椎病,却治不好中国胃”。

  这场全球考公潮的本质,是全球化时代职业选择逻辑的变迁。当国内互联网行业收缩、金融行业降薪,当“35岁危机”从私企蔓延至国企,年轻人开始用脚投票:要么在国内“卷”体制内,要么到海外“卷”新赛道。

  “如果国内有大厂工作机会,谁愿意背井离乡考公?”在澳洲上岸的陈子骁直言,海外考公是“退而求其次”的选择。这种无奈在数据中得以印证:2025年加拿大公务员申请量激增30%,其中65%明确表示“主要目的为获取签证”。

  更值得深思的是社会认知的转变。在国内,公务员是婚恋市场的“硬通货”,是家族荣耀的象征;而在海外,它只是普通职业。在加拿大,公务员常被问“混不下去了?”;在奥地利,同事聚餐讨论的橄榄球规则和毛利文化典故,让中国留学生感到“像局外人”。

  海外考公潮的兴起,暴露出国内就业市场的结构性失衡。当341.6万人争夺有限的公务员岗位时,我们是否该反思:为何年轻人宁愿远渡重洋,也不愿投身实体经济?

  从就业压力的角度深入剖析,年轻人选择海外考公,实则是在就业困境下的无奈之举与主动突围。在国内,考公竞争激烈,就业机会有限,许多人即便付出巨大努力,也难以在考公中脱颖而出,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。而海外公务员岗位的出现,为他们提供了新的选择方向。尽管海外公务员岗位在稳定性等方面与国内存在差异,如美国约 90% 的公务员实行 “合同制”,可能因项目结束、预算削减等非个人因素被轻易解雇;日本自 2000 年后推行 “地方公务员灵活雇佣制度”,合同到期后是否续签存在极大不确定性;澳大利亚、加拿大、新西兰等国还设有 “绩效合同制” 与 “跨部门竞聘” 机制,末位淘汰现象较为常见。但对于部分留学生而言,这些岗位与 “身份留存” 紧密相连。在澳大利亚,留学生完成硕士学业后,可通过公职工作获取稳定签证,并有望进一步申请绿卡;在奥地利,中国留学生能够凭借 “红白红卡 +”,在当地持续发展职业生涯。这使得海外公务员岗位成为他们在海外谋求发展、实现身份转变的重要途径。

  此外,传统观念中 “铁饭碗” 的认知在潜意识层面也对年轻人产生着深远影响。即便海外考公获得的 “铁饭碗” 并不如国内那般稳固,但在许多人心中,依旧有着耀眼的光环。对于家长而言,向他人介绍孩子 “在某发达国家考公上岸”,显然比说 “在省内私企打工” 更有面子。这种社会舆论与家庭期望的导向,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年轻人积极尝试海外考公。

  尽管海外考公的趋势逐渐显现,但从现实来看,这一现象在短期内仍难以成为主流。一方面,海外考公面临着诸多挑战,如语言障碍、文化差异以及复杂的身份认同问题等。留学生上岸后,不仅需要应对工作中的各种难题,还需在工作之余主动参与方言课程、社区活动,努力打破身份壁垒,融入当地社会,其生活远非想象中的那般轻松惬意。另一方面,海外考公本质上是一种 “被迫趋势”。倘若国内互联网和金融行业依旧保持上升态势,就业机会充足,留学生们大概率会选择回国,凭借 “海归” 身份获取相应红利;若国内考公竞争没有如此白热化,追求稳定的留学生们也会优先考虑回国考公;同样,若在海外能够轻松进入大厂工作并顺利拿到身份,他们也不会选择海外考公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。

  “千万考公大军 要去海外卷了” 这一现象,是国内就业压力下年轻人就业选择多元化的体现。它既反映了年轻人在面对就业困境时的积极探索与创新思维,也揭示了当前就业市场存在的深层次问题。无论是选择国内考公还是海外求职,年轻人都需要综合考量自身的兴趣、能力、职业规划以及文化适应能力等多方面因素,做出最为适合自己的抉择。同时,政府与社会各界也应积极行动起来,进一步优化国内就业环境,拓宽就业渠道,提供更多优质的就业岗位,以缓解就业压力,让年轻人能够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实现自身价值,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。

THE EN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