郑州暴雨:立即停产停业停课停运
【郑州暴雨:立即停产停业停课停运】8月7日,郑州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将防汛四级应急响应提升至三级,气象台同步将暴雨预警升级为橙色。这场强度大、范围广且与前期降雨高度重叠的暴雨,不仅是对城市应急体系的直接考验,更折射出极端天气常态化背景下城市治理的深层挑战与转型方向。郑州市气象台2025年8月7日12时37分将暴雨黄色预警信号升级为暴雨橙色预警信号:受强对流云团缓慢少动影响,郑州中原区已出现90毫米以上的强降水,根据气象监测数据及专业模型分析,预计在未来3小时的时间段内,主城区所管辖的各个乡镇以及街道的绝大多数区域,降水天气将持续保持,没有停歇迹象。而且,在此期间还会不时伴有短时强度极大的降水过程,同时可能出现雷暴大风这类极具破坏力的强对流天气。就降水量而言,局部地区的累计降水量极有可能达到70毫米以上,甚至有个别气象监测站点的降水量会突破100毫米。本轮降雨过程历时长、范围广,强度大,落区与前期降雨重叠度高,致灾风险大,目前强降雨仍在持续。根据《郑州市防汛应急预案》有关规定,经综合会商研判,郑州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决定于8月7日13时将防汛四级应急响应提升至三级。暴雨给市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。街道上,积水迅速上涨,许多低洼路段的积水没过脚踝,甚至达到膝盖,过往车辆行驶缓慢,部分路段已经出现严重拥堵,不少司机无奈地坐在车内,望着前方停滞不前的车流,脸上满是焦急。
一些地势较低的店铺,雨水已经倒灌进店内,店主们正忙着将商品往高处搬运,试图减少损失,但仍有不少货物被雨水浸泡,损失惨重。学校里,原本热闹的校园变得空荡荡的,学生们在接到停课通知后,纷纷被家长接回家中。家长们撑着雨伞,在雨中艰难地行走,雨水打湿了他们的衣衫,但他们顾不上这些,一心只想尽快接到孩子,确保孩子的安全。孩子们则紧紧依偎在家长身边,脸上带着一丝紧张和不安。
公交站台上,等待公交车的市民们被大雨淋得浑身湿透,尽管他们撑着雨伞,但在狂风暴雨的侵袭下,雨伞根本起不到太大的作用。大家挤在一起,互相取暖,眼神中透露出对公交车迟迟不来的焦急和无奈。一些着急赶路的市民,干脆脱掉鞋子,卷起裤腿,在积水中艰难地前行,每走一步都要小心翼翼,生怕摔倒。
在居民小区里,雨水顺着屋顶不断流淌下来,形成了一道道水帘。一些老旧小区的排水系统不堪重负,出现了严重的积水现象,居民们只能小心翼翼地在小区内行走,生怕一不小心就踩进积水的坑洼中。部分居民家的窗户也出现了漏雨的情况,屋内地面湿漉漉的,家具也被雨水打湿,居民们正忙着用盆和桶接水,清理屋内的积水。
此次应急响应从四级提升至三级,绝非简单的数字变化,而是基于气象数据、地质风险、城市承载力等多维度综合研判的结果。根据《郑州市防汛应急预案》,三级响应要求“立即停产停业停课停运”,这一决策的果断性,体现了政府对“生命至上”原则的坚守。例如,2021年郑州“7·20”特大暴雨的教训表明,应急响应滞后可能导致次生灾害连锁反应,造成不可逆损失。此次升级响应,既是对历史经验的汲取,也是对“宁可十防九空,不可失防万一”防灾理念的实践。
从民生角度看,停产停业停课停运的“四停”措施,短期内可能影响经济活动,但长期看是避免人员伤亡、减少财产损失的最有效手段。数据显示,暴雨期间城市内涝导致的交通事故中,70%发生在通勤高峰期。通过“四停”提前疏散人群、降低流动密度,本质上是将“被动救援”转化为“主动避险”,体现了治理思维的进步。
郑州此次暴雨的特殊性在于其“历时长、范围广、强度大”且与前期降雨重叠,这种复合型灾害对城市排水系统、地质稳定性、应急资源调配能力提出更高要求。例如,中原区3小时降水量达90毫米,局部站点超100毫米,远超城市排水设计标准(通常为50毫米/小时)。这暴露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“历史欠账”:部分老城区排水管道老化、海绵城市建设覆盖率不足、地下空间防洪标准偏低等问题,在极端天气下被放大为系统性风险。
更深层的问题在于,传统“工程防洪”思维已难以适应气候变化新常态。过去,城市防洪依赖堤坝、泵站等硬性工程,但极端天气下,这些设施可能因超负荷运行而失效。此次郑州暴雨中,部分低洼路段积水深度达1.5米,说明仅靠“排”无法解决根本问题。未来需转向“韧性城市”理念,通过生态修复(如增加湿地、绿地)、智慧监测(如实时水位预警)、社区自救能力培训等软硬结合的方式,构建“吸收-适应-恢复”的全链条防灾体系。
此次应急响应中,政府部门的快速决策值得肯定,但防灾减灾的实效最终取决于“最后一公里”的落实。例如,预警信息能否及时触达每个居民?“四停”措施下,特殊群体(如独居老人、残障人士)的安置是否到位?社区层面的应急物资储备是否充足?这些问题考验的是基层治理的精细化水平。
对比国际经验,日本“防灾社区”建设值得借鉴。其通过定期演练、居民互助网络、公共空间改造(如学校作为避难所)等方式,将防灾责任分散到每个家庭、每条街道。郑州可探索“政府-企业-社区-居民”四级联动机制,例如鼓励企业参与应急物资储备,培训社区志愿者掌握基础救援技能,利用社交媒体构建实时信息共享平台,形成“自上而下”与“自下而上”相结合的防灾网络。
郑州暴雨应急响应升级,既是危机应对的必要举措,更是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契机。它警示我们:在气候变化背景下,极端天气将不再是“小概率事件”,而是新常态。城市治理需从“工程思维”转向“系统思维”,从“事后救援”转向“事前预防”,从“政府独唱”转向“社会合唱”。唯有如此,才能在未来的“压力测试”中交出合格答卷,真正实现“人民至上、生命至上”的治理目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