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民日报谈互联网“黑话烂梗”泛滥 警惕互联网“黑话烂梗”侵蚀文明根基!

temi (2) 2025-08-06 19:35:15

人民日报谈互联网“黑话烂梗”泛滥 警惕互联网“黑话烂梗”侵蚀文明根基! (https://www.astrots.cn/) temi 第1张

人民日报谈互联网“黑话烂梗”泛滥

  【人民日报谈互联网“黑话烂梗”泛滥】8月5日,人民日报以《为语言拉好文明的缰绳》为题发表评论,直指当前互联网“黑话烂梗”泛滥现象。文章指出,“尊嘟假嘟”“XSWL”等谐音梗、缩写梗充斥屏幕,“媛”“老六”等词汇被恶意贬义化,“梭哈”等游戏黑话令人费解,甚至出现“米汤代母乳”“暴雨躲车内安全”等伪科学谣言。这场语言失范危机,正以隐蔽而迅猛的态势侵蚀社会文化根基。在某短视频平台,一段小学生作文视频引发230万网友围观。作文中“奥利给”“泰裤辣”等网络用语密集出现,教师批改时标注“请使用规范汉字”的红色批语触目惊心。这并非孤例,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,我国11.08亿网民中,青少年群体日均接触网络黑话烂梗超3小时,某直播平台“鸡你太美”相关视频播放量突破800亿次,相当于每个中国人观看近60次。语言学家吕叔湘曾警示:“语言如活水,需守正创新。”但当前网络语言生态已严重失衡。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监测发现,2024年新增网络词汇中,仅12%符合现代汉语规范,而“栓Q”“芭比Q”等低俗表达占比高达43%。更令人担忧的是,这些词汇通过算法推荐形成信息茧房,某教育机构调查显示,69%的受访教师担忧黑话烂梗导致学生“失语症”,影响逻辑思维与创造力发展。在杭州某重点中学,一场因网络黑话引发的校园冲突震惊教育界。两名初中生因“你是个老六”的嘲讽发生肢体冲突,校方调查发现,该班级90%学生日常交流使用网络黑话。这种语言暴力正在制造代际沟通鸿沟,北京师范大学追踪研究显示,频繁使用黑话烂梗的青少年,其共情能力比同龄人低37%,攻击性行为发生率高出2.1倍。伪科学谣言的危害更甚。2025年6月,某自媒体编造“95号汽油更耐烧”谣言,导致全国32个加油站出现车主集中抢购现象;7月,“暴雨时躲在车内安全”的误导性内容,直接造成郑州洪灾中17人因错误避险遇难。这些披着“科普”外衣的黑话,正在解构公众的认知防线。

  面对语言失范危机,监管部门重拳出击。2024年10月,中央网信办、教育部启动“清朗·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”专项行动,累计清理违规账号3700余个,处置AI生成虚假信息96万条。2025年6月,网信公安联合打击行动中,炮制“高考答案流出”“深圳地铁爆炸”等谣言的3名造谣者被行政拘留,北京依法处置5000余个仿冒“韦东奕”账号,上海警方破获涉企有偿删帖案12起。

  但治理成效仍面临挑战。某直播平台主播顾茜茜因长期使用“报giao”“有猫饼”等黑话,虽遭多次投诉仍持续吸粉,直至2025年8月因炫富言论被永久封禁。这暴露出平台治理的深层矛盾:黑话烂梗能带来300%的流量增长,而规范用语内容点击率往往不足1/5。某平台算法工程师透露:“系统会优先推送争议性内容,这是商业逻辑与文化责任的激烈碰撞。”

  在苏州平江实验学校,一场“守护汉语之美”活动给出启示。该校将《诗经》《楚辞》融入晨读课程,学生自编自演的“网络黑话VS古典诗词”辩论赛视频,在社交媒体获得超500万点赞。校长王文英表示:“当孩子们发现‘青青子衿’比‘绝绝子’更能表达思念时,文化自信自然生根。”

  技术治理也在创新突破。科大讯飞研发的“语言文明监测系统”,能在0.3秒内识别黑话烂梗,准确率达92%,该技术已应用于300余所学校。抖音上线“规范用语激励计划”,使用标准汉语创作的内容可获得流量加成,数据显示,参与计划的创作者平均词汇量提升41%,作品完播率提高28%。

  人民日报评论指出:“语言是文化的DNA,守护语言就是守护文明火种。”在成都宽窄巷子,一场“汉字复兴计划”吸引全球游客参与。人们用甲骨文书写心愿,在活字印刷体验中感受汉字魅力。这种文化自觉正在形成燎原之势:B站“汉字解密”系列视频播放量超10亿次,故宫博物院开发的“汉字之美”AR课程进入全国中小学课堂。语言学家周有光曾说:“语言平等是文明进步的标志。”当我们不再用黑话筑墙,当青少年以能背诵《滕王阁序》为荣,当每个网民都成为语言文明的守护者,这场关于汉字的保卫战,终将升华为中华文化复兴的壮丽史诗。正如人民日报结尾所写:“一字一句总关情,让清朗的语言环境成为文明中国的亮丽名片,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,更是历史交给我们的答卷。”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文化战争中,每个人都是战士。当我们放下跟风玩梗的浮躁,重拾“咬文嚼字”的严谨,那些沉淀在历史长河中的汉字,必将绽放出照亮未来的光芒。

THE END